Skip to content

Introduction

1. 模型

1.1 教学的5层模型

Screen Shot 2021-05-26 at 2.05.50 PM

应用层:

传输层:TCP/UDP 运行在终端上的

网络层:路由器

数据链路层:交换机,网桥

物理层:集线器、中继器

协议 功能 设备 协议、服务类型
应用层 (主机 OS 里)
传输层 成“包”;进程之间 (主机 OS 里) TCP(有连接有确认);UDP(无连接无确认)
网络层 成数据报; IP 之间 路由器(分隔广播域) IP (无连接无确认);ICMP(无连接)……
数据链路层 成帧; MAC 之间 网桥、交换机(分隔冲突域) IEEE 802.3 Ethernet (无连接无确认);IEEE 802.11 (无连接有确认)
物理层 传 Bitstream 集线器

1.2 TCP/IP 模型

Screen Shot 2021-05-26 at 11.40.38 AM

ARPNET 最终采用TCP和IP 为主要协议!

  • 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 Agency
  • ARPNET 于 1969 年诞生,创新地采用了分组交换技术
  • 1983 年 ARPANET 采用 TCP/IP

Screen Shot 2021-05-26 at 2.04.19 PM

  • 网络层:IP协议;无连接(直接传输数据)
  • 传输层:无连接(UDP)+面向连接(TCP)

1.3 OSI

理论成功,市场失败;因为有些功能在多个层中多次出现。

1.4 协议与服务

协议是对等实体之间的,水平的。

  • 语法(syntax):数据的格式(怎么讲)
  • 语义(semantics):规定要完成的功能(怎么理解/讲了什么/讲的东西意味着什么功能)
  • 时序(synchronization):规定各种操作的顺序

服务是垂直的。

2. 分类

2.1 分布范围

广域网 WAN :交换技术

局域网 LAN :广播技术

2.2 交换技术

电路交换、报文交换、分组交换

2.3 传输技术

广播式网络:共享公共通信信道

点对点网络:存储转发 + 路由选择

3. 标准化工作及组织

3.1 RFC: Request For Comments

RFC 是所有 Internet 标准的形式;但不是所有的 RFC 都是 Internet 标准

RFC 成为 Internet 的流程:

  • Internet草案
  • 建议标准 Proposed Standard
  • 草案标准( IETF 、 IAB 审核)(已经取消)
  • 成为因特网标准!

3.2 一些组织

国际标准化组织 ISO:提出 OSI 参考模型

国际电信联盟 ITU:指定通信规则?

国际电气电子工程师协会 IEEE:IEEE802?、5G

Internet 工程任务组 IETF:RFC XXXX

4. 性能指标

4.1 速率/比特率

主机在数字信道上传送数据的速率。

速率单位 xbps 的换算都是 1000 !和存储容量的 1024 不同。

4.2 带宽

原来指的是某个信号具有的「频带宽度」,i.e. 最高、最低频率之差,Hz。

计网中指的是:网络中某通道传送数据的能力,即单位时间内网络中的某信道所能通过的「最高数据率」;同速率的单位。

4.3 包转发率

交换机或路由器等网络设备以包为单位的转发速率

线速转发:交换机端口在满负载的情况下,对帧进行转发时能够达到该端口线路的最高速度

4.4 时延

总时延 = 发送 + 传播 + 排队 + 处理

  • 发送时延:数据长度 / 信道带宽(发送速率);主机发送分组的第一个bit到最后一个bit发送完毕的时间
  • 传播时延:信道长度 / 电磁波在信道上传播的速率
  • 排队时延:在路由器缓存里等待
  • 处理时延:路由器检错、找出口等操作的时间

4.5 时延带宽积

Screen Shot 2021-05-26 at 11.49.23 AM

4.6 往返时延 RTT

发送方发送完最后一个bit,到发送方接收到对面ACK确认的第一个bit的时间?(hw)

RTT = 2 * 传播时延 + 末端处理时间

4.7 利用率

4.7.1 信道利用率

某信道有百分之几的时间是被利用的;分子是发送时延!

Screen Shot 2021-05-26 at 10.29.24 PM

网络利用率则是全网络的信道利用率的加权平均值(?怎么加权

5. 数据交换方式

5.1 电路交换

e.g. 电话网络

  • 建立连接(建立电路)
  • 通信(独占资源)
  • 释放连接(拆除电路)

优点:时延小;有序;无冲突;实时性强

缺点:建立连接时间长;信道利用率低;灵活性差(一个交换设备宕机就不行);无差错控制

延迟计算:总时延 = 电路建立时间 + 报文长度 / 传输速率 + 传播时延

5.2 报文交换

存储转发,报文不切割,一发一整个。

优点:不用建立连接;动态分配线路;线路可靠性、利用率高;多目标服务(同时发给多个目的地址)

缺点:存储转发有时延;报文大小不定,需较大缓存空间

延迟计算:总时延 = 经过的段数 × ( 报文长度 / 传输速率 + 传播时延 )

5.3 分组交换

存储转发,将大数据块分割成小的数据块。

优点:每一块大小较小,提高了可靠性,易于存储管理

缺点:分组后需要传输额外的信息量;乱序到达时需排序重组

分组交换的延时小于报文交换

对于同样大小的原数据,忽略分组带来的额外开销,忽略传播时延:

报文交换的延时:

从主机发送到链路上: \(t_0 = {\text{Data Size} \over \text{bit rate}}\)

每次存储转发,转发时发送到链路上仍为: \(t_0\)

经过 \(N\) 个路由器,总延时: \((N+1)t_0\)

分组交换的延时:

从主机发送到链路上: \(t_0\)

只考虑最后一个分组,经过每个路由器的延时: \(t_0 \over \text{number of packets}\)

经过 \(N\) 个路由器,总延时: \(t_0 + N {t_0 \over \text{number of packets}}\)

Screen Shot 2021-06-02 at 10.27.27 AM

5.3.1 数据报交换

Internet 采用;

无连接;

每个分组独立确定传输路径;

每个分组携带源地址(路由器从中可学习转发表)、目的地址(路由器选路转发);

不保证分组的顺序。

5.3.2 虚电路

结合数据报方式和电路方式。

建立一条源主机到目的主机类似电路的逻辑路径。

  • 每个分组携带「虚电路号」,而非目的地址。
  • 同一流的数据走同一条路。
  • 保序。
  • 路由器维护虚电路的状态信息。

Last update: June 28, 2021
Authors: Co1lin