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assical
1. Turgot 杜尔阁
-
古典学派先驱,常常被归类为重农主义学派
-
曾任法国财政大臣
-
法国大革命的直接先导之一
-
土地收益递减规律:投在土地上的资本和劳动能带来的土地总产出是非线性的
-
工资铁律: The iron law of wages: 长期中劳动工资处于生存水平(subsistence level)
-
假设劳动市场上有很多工人在竞争
-
隐含假设:劳动市场中雇主处于优势地位(买方市场)
- 为何这样假设?因为存在这样一种现象:如果一开始工人少,工人工资水平高,生活水平高,生育率就会上涨,因此之后劳动力供给就会增加,导致工资下降
- 隐含假设:劳动阶级的生育行为:生活水平的提高会带来生育率的上涨;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尽可能多地生育
-
19 th 中叶以前基本符合事实
-
19 th 中期之后发生变化
-
2. William Petty 威廉·配第
- 价值尺度:
- 土地是财富之父,劳动是财富之母
- 如何统计国民财富?「日计劳动」:成年人一天的口粮
- 货币流通速度 velocity of money
- 土地价格如何计算?地租的资本化:
- 资本化:将一笔定期的收入视作一个货币资本的利息
- 从利息倒推资本有多大,从而给土地(或者其它有定期收入的对象)定价
- 剩余 surplus :地租是一种 surplus
3. Cantillon 康蒂隆
-
1755 《商业性质概论》(完整的经济学著作);有人认为其贡献与《国富论》相当
-
企业家:收入不固定的人 -> 承担风险的人
对比:受雇者、土地所有者
-
价格与供求
-
价值理论:区分内在价值(intrinsic value)和市场价格(时期内人们的共识)
价值尺度:劳动者一天劳动的价值 = 2 倍他所消费的土地之产出(考虑家庭?)
-
Cantillon Effect: 持货币非中性观点
货币增加的原因不同,结果也会不同
- 货币中性:货币量增加对经济没有实质性影响,只会带来价格水平的变化
- 货币非中性:货币量增加会影响相对价格、资源配置、总产出
4. David Hume 大卫·休谟
经济观点:
- 价格铸币流动机制:在金本位制下,国际收支自动趋向均衡
- 贸易顺差 -> 货币流通量增加 -> 物价普遍上涨 -> 本国产品在国外失去竞争力 -> 出口减少,进口增加
- 贸易逆差 -> 货币流通量减少 -> 物价普遍下跌 -> 进口减少,出口增加
- 古典货币数量论
- 商品的价格与货币的数量成比例
哲学观点:
-
经验主义:知识只能或应基本来源自感官经验(归纳法)(对应:唯理主义、演绎法)
-
《人性论》:人的感知与事实之间存在距离,所以研究一切科学之前应该研究人自己
-
经济伦理思想:
-
经济活动的动机是自私
-
但出于自私的经济活动需要受到正义的约束
-
正义:由于无限私欲与有限资源的冲突、资源的稀缺性,人类社会需要「正义」来约束;「正义」来源于资源稀缺性;正义的内容:私有权、信用。
稀缺性成为了当代主流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。
-
-
难题:
-
Problem of induction 归纳法的难题: 归纳法面临着未来新观察的威胁,随时可能崩溃
因此,正统经济学(派)坚持演绎法。
-
Is-ought problem 「是」与「应该」难题: 「是」无法推导出「应该」
因此,正统经济学(派)主要关注「是怎样」。
但是,社科中难以划清二者: Robert Solow: 对研究主题的选择,暗含了价值判断
-
5. Adam Smith 亚当·斯密
-
出生于苏格兰🏴;教授过文学、逻辑学、道德哲学
1759, The Theory of Moral Sentiments
1764, 陪同贵族孩子游历欧洲大陆,会见重农主义者
1776, The Wealth of Nations
-
身处环境:工业革命前夕,技术和基础设施的飞速发展;启蒙运动,思想活跃
-
The Theory of Moral Sentiments 道德情操论
- 对人性的看法: self-love 利己与 sympathy 利他的混合
- 基本上是利己的人为何会有利他的「美德」
- Francis Hutcheson, 道德的标准不在于上帝而在于每个人;功利主义:最正确的行为是将效益达到最大
- 但社会的道德标准是如何达成的呢?Smith: 「公正的旁观者」
- 正义的重要性:社会存在的基础
-
斯密难题:
-
道德情操论:利他的美德使得社会运转
-
国富论:利己行为
-
二者是否矛盾?经济思想与伦理思想是否矛盾?
-
-
The Wealth of Nations
-
定义国民财富:一国国民每年消费的一切生活用品与消费者人数的比例(这里其实漏掉了生产资料)
-
国民财富取决于:
- 国民劳动的熟练度
- 从事有用劳动与无用劳动的人的分配
-
第一卷
-
分工
- 促进生产效率
- 分工程度受到了市场范围的限制
- 资本积累是劳动分工的前提
- 自发秩序:分工不是人类智慧的结果,是人类倾向缓慢逐渐造成的结果
-
货币
- 起源于流通手段
- 货币不是财富(与重商主义相反); the great wheel of circulation 流通的大轮毂
- 支持货币的自由发行
-
价值/价格理论:
-
初期野蛮社会:资本累积和土地私有尚未发生之前:劳动量;劳动价值论
后续:李嘉图
-
资本积聚之后:三种生产费用:工资、利润、地租
-
价值尺度:劳动工资
-
市场价格与自然价格:
- 市场价格:实际价格,受供求影响不断波动
- 自然价格:价值,由自然地租率、工资率、利润率决定的价格,稳定
- 市场价格围绕自然价格上下波动,调节资源配置和产品供给
-
-
分配理论:
-
工资:满足维持生活、赡养家室
-
工资基金:全体资本家在生产开始之前预留出的准备支付工资的资金
-
最高的劳动工资不在最富的国家出现,却在最繁荣及增长最快的国家出现
-
-
利润:利润的多少与资本的大小恰成比例,受所投资本的价值的支配;而不是「特种劳动工资」(比如监督指挥)
- 利润率平均化规律:长期大范围来看,利润率趋于平均(一般利润率,平均利润率,每年生产的剩余价值总额同资本家预付社会总资本的比率),因为资本家为了追逐利润,总是把资本从利润率低的部门转移到利润率高的部门。
- 利润率下降规律:一般利润率下降;资本不能一直赚钱
-
地租:一种「垄断价格」,而不是用来改良土地的合理利润
-
三大阶级:各自的利益与社会一般利益是否相关、是否一致
-
-
-
第二卷:资本向何处投放?生产性领域:农民、制造业工人
-
劳动划分
- 生产性劳动:农民、制造业工人的劳动;劳动贮存到物品中
- 非生产性劳动:家仆、官吏、律师等;这些劳动无法贮存
-
利息:利息是利润的一部分
(对比现在的理论:货币的价值)
- 大于 0 ,小于利润率
-
资本增加:节俭
-
国际贸易:
- 贸易是正和博弈
- 自由贸易好
-
产业政策:自由
-
政府职责:
-
税收:四原则:公平、确定、便利、最小损耗
-
国债:批判英国发大量国债,认为最后无法偿还
-
-
总结:
- Smith 的风格
- 温和的乐观主义
- 经济自由主义
- 市场活动的基本动机:自利心
- 自由竞争的市场活动能够达到社会和谐
- 采取自由放任政策的政府是好政府
- Smith 的风格
-
6. Thomas Robert Malthus 马尔萨斯
社会背景:
- Poor Law, 1601, 救济老弱病残,强迫有劳动能力的人工作
- Settlement Law, 1662, 有居住权才能接受救济;遣返跨区流动的贫民。
- 1795 Speenhamland Act 济贫法
- 背景:人口迅速增加;失业日益普遍;出现在业贫困
- 措施:规定最低收入线,非全国强制
- 批评:加大教区财政负担;摧毁工人自立精神;实际上扩大了评论
- 反思评价:防止经济和社会崩溃;蕴含了福利国家原则;阻碍了劳动力市场花
- 1834 新济贫法,取消院外救济
- 1815 Corn Law 谷物法
- 限制进口,维持高价
- 反对浪潮; 1845 爱尔兰灾荒
- 1846 废除
- 1832 Reform Act 改革法案
- 资产阶级政治权利;重新分配议席,修改选民资格
知识背景:
- Godwin 戈得温:
- 极端个人主义,无政府主义
- 相信个人自愿的亲善与正义感
- 乐观主义:通过向更高理性、更大福利迈进,人类是可以完善的。因为人的性格取决于社会环境;好的社会创造好的人类
- 人口问题:人口增长不是问题;人口达到极限后,人们不会进一步繁衍
- Condorcet 孔多塞
- 追求平等;平等、普遍福利,可以使社会趋于完善
- 这正是 Malthus 要反对的观点:困扰社会的罪恶和苦难不源于罪恶的人类制度,而源于人类极强的生育能力。
6.1 人口理论
- 两个公理:
- 人要吃饭:食物为人类所必需
- 食色性也:两性间的情欲是必然的,且几乎会保持现状
- 一个假定:人口在无所妨碍时,以几何级数增加;而生活资料只会以算术级数增加
- 平衡法则(自然法则):预防性抑制、积极抑制
- 人类的宿命:贫困与罪恶
如何应对贫困问题?取消「济贫法」
struggle for existence 生存斗争:启发了生物进化论
Spencer 斯宾塞:社会达尔文主义; survival of the fittest
6.2 市场供给过剩论
非生产性消费的必要性
扩大有效需求
Keynes 主义的先声
7. David Ricardo 李嘉图
7.1 货币问题
The Bullionist Controversy 金块论战
7.2 地租理论
地主不劳而获,获得了价格上升的全部利益
7.3 劳动价值论
与利润率平均化规律存在矛盾
7.4 分配理论
地主、资本家、劳动者之间的分配关系,以及长期趋势
工人与资本家的矛盾:只有降低工资才能提高利润率
7.5 贸易理论
比较优势理论
主张自由贸易
目的:根据分配理论,为了延缓长期中利润率的下降,必须降低名义工资,进而需要压低生活必需品的价格;而国际贸易有利于此。
7.6 Ricardo vice 「李嘉图恶习」
抽象演绎法:把问题抽象成几个变量,建立关系,进行演绎
8. Jeremy Bentham 杰里米·边沁
- 功利主义哲学的创立者
- 激进的社会改革家
- 成人选举权、国民教育、妇女平权、动物权利……
- 基于功利主义:有快乐痛苦感知能力的动物都有权利
- 全景监狱
- 在俄国有过实验,导致精神病率上升
- 当今可被用作一种对被监视的生活的批判
8.1 边沁功利主义的相关概念
个人行为方式:趋乐避苦
- 个人主义的乐与苦,是自认为的,而不是社会强加/受社会影响的。个人的乐与苦先于社会文化而存在。
- 这里的乐与苦不能过于宽泛,否则无意义
功利原理:以增大快乐、减小痛苦,作为判断善恶的标准
共同体的利益:共同体成员的快乐总和增加(痛苦总和减小)
8.2 边沁功利主义的应用
功利主义的目的:建立一套可操作的政法原则
- 道德(私人伦理):每个人按最有利于自身幸福的方式行事
- 法律(立法艺术):最大多数的最大幸福
作为一项法律原则:寻找一个最优犯罪量
- 完全消灭犯罪成本太高
- 施加一定刑罚会导致痛苦,但是能最大化幸福总数
作为一项政治原则:民主是好的政治制度
- 为了最大多数的最大幸福;如何测算?直接民主,一人一票
- 但也需要警惕直接民主带来的平民暴政:边沁认为也需要限制未成年人、未受过教育者、妇女的投票权
- 穆勒后来的改造:幸福、快乐分高下,每个人的发言权不同;能感受高等幸福的人拥有更大的发言权 -> 代议制民主
作为一项经济原则:
- 鼓励财富增加 -> 自由市场;以货币量化幸福或痛苦
- 人口增长是好事:
- 收入均等化:因为财富的边际收益递减:财富产生幸福的效果将不断递减
8.3 边沁功利主义的影响
对经济学的影响:
- 人的行为动机
- 研究「效用」并以货币衡量一切效用
- 以提高效率、增加产出为目标
- 收入再分配政策
8.4 功利主义的问题
趋乐避苦的行为动机是否合理
快乐和痛苦的量化比较和加减
- 个人主观化的快乐与痛苦,即便用货币进行量化,在人际间进行加减也是不严密的
价值中立与多数人的暴政
- 功利主义是一种力求中立的政法原则,摒弃了许多的道德原则,只以每个人自己的苦乐作为标准与加总;这基于人人平等、所有快乐也平等的假设
存在一些悖论
9. Say 萨伊
大力宣传斯密的自由主义经济思想,并整理、提高其理论
对经济学方法的重视:
- 研究对象:财富
- 认为经济学与自然科学同类
- 划分了研究领域:生产、分配、消费
9.1 生产与分配理论
协同生产
- 生产要素之间的协同生产:强调协同的关系,而不是矛盾的关系(例如李嘉图)
- 劳动、资本、自然力(土地)是平等的,共同创造价值
- 劳动得到工资、资本得到利润、土地得到地租
- 各种劳动的协同生产
9.2 Say's Law
马尔萨斯担心供给的过剩
Supply creates its own demand
- 货币是一层面纱,忽略它再研究经济问题不会影响实质
- 物物交换:省去货币之后人们就是物物交换
- 一种产品一旦生产出来,就在等着与其它物品交换
自由市场永远不会出现系统性的供给过剩
10. Senior 西尼尔
Senior 的经济学研究方法
- 价值中立
- 抽象方法
-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范围:财富的性质、生产和分配
资本节欲论
- 劳动和资本的成本都是「节欲」abstinence :在节欲的原则下,放弃力所能及的、切近的享乐,而追求遥远的效果,是人类意志上最艰苦的努力之一
11. Mill 穆勒
生产
分配
11.1 价值理论
古典经济学中价值是绝对的、客观的
而穆勒:
- 价值是相对的
- 相对的价值对分配、配置才有意义
- 一件物品的暂时价值或市场价值取决于需求和供给
- 除了暂时价值,还有永久价值(自然价值);商品围绕自然价值进行交换